汕头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英歌舞队在揭阳马拉松途经点表演。 林师毅摄 “咚咚锵!”伴随激昂的鼓点,舞者脚踏大地腾跃翻飞,手中英歌槌交错碰撞,迸发金属般的脆响。英歌舞的动作刚劲有力,表演充满气势,让观众热血沸腾。 “英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演变中,潮汕英歌舞孕育出多元流派。 近年来,随着英歌舞登上春晚、风靡短视频平台,这项非遗艺术受到更" />
汕头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英歌舞队在揭阳马拉松途经点表演。 林师毅摄
“咚咚锵!”伴随激昂的鼓点,舞者脚踏大地腾跃翻飞,手中英歌槌交错碰撞,迸发金属般的脆响。英歌舞的动作刚劲有力,表演充满气势,让观众热血沸腾。
“英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演变中,潮汕英歌舞孕育出多元流派。
近年来,随着英歌舞登上春晚、风靡短视频平台,这项非遗艺术受到更多关注。广东省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带着对家乡文化的热忱,为英歌舞的可持续发展探路,用青春力量让英歌舞更美、更劲。
进校园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英歌舞?”2024年,汕头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学生廖思林接到了为学校招生宣传片拍摄英歌舞表演的任务。
廖思林发现,虽然英歌舞已经在网络上走红,但身边真正了解英歌舞的人寥寥无几,更别提展现正宗传统的英歌舞动作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廖思林在初中时就学习过英歌舞。他下定决心,组建校园英歌队,带领同学们一起跳舞。
如今,汕头大学英歌舞队成员已近50人,成了“正宗英歌”的移动展台,多次参与演出。队员们主动扛起英歌舞校园普及的责任,走进当地中学教室,开展文化宣讲,进行一对一技法指导。1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超过100名中小学生参与学习和体验英歌舞。
廖思林的坚持,为英歌舞的传承注入了鲜活动能。汕头大学英歌舞队教练洪伟滨说:“校园英歌队虽然跟专业队没法比,但是同学们热爱英歌、传播英歌,让这么多孩子接触正宗英歌,在他们心里种下喜欢的种子,这比什么都重要。”
溯根源
“很多人对英歌舞的了解只停留在形式上,少有人探究英歌舞背后承载的潮汕民俗文化。”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张铭润,是该校“英歌归流”实践队队长。实践队选择从“档案溯源”入手,整理英歌舞各类流派的档案和资料。
要让使英歌舞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讲好英歌舞背后的文化故事。为此,“英歌归流”实践队以“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平台,前往潮汕地区各个英歌舞队伍所在地,展开“口述史收集+实地调研”活动。
如今,实践队的同学们已经走访了数十支英歌队,通过访谈了解每支队伍的发展过程,收集各队伍的脸谱、服饰照片,对每个队伍和流派进行深入挖掘,记录下了西门女子英歌舞队、岭东英歌舞队等老一辈传承人的故事。
“我们计划将实践成果汇编成‘潮汕英歌舞文化档案’,用‘图鉴’的方式,让大家能够读懂英歌的‘门道’。”张铭润说。
搭桥梁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余点,经常在短视频上刷到英歌舞表演。但她也在学校和调研中发现,英歌舞虽火,但是与大众的生活还有距离。线上传播的多为碎片化的英歌舞视频,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参与。
余点所在的“溯川探新 创变同行”突击队,选择用文创这种更潮的方式来传播英歌文化。同学们秉持“文创日常实用化”的理念,推出含有英歌符号的脸谱表情包、钥匙扣、书签等,深受年轻人喜爱。
此外,突击队还开发了“英歌舞一站式服务小程序”。英歌舞爱好者可以在小程序里回看以前的表演,查阅最新的演出时间地点,还能在线订票、3D定制道具、虚拟换装等。
在余点看来,数字化技术打破了英歌舞文化传播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也能促进文旅融合。“现在,我们还在整合普宁英歌队的资源,不久后就能上线,让大家随时都能接触到英歌,让非遗深入人心。”余点说。
国内配资平台排名.长富资本.短期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