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殷墟瑰宝——礼器中的秩序与信仰”文物特展在双流区广都博物馆开展,百余件承载着殷商文明密码的珍贵文物南下入川,实现两大文明跨时空握手。同为伟大的古国文明,殷商与古蜀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安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晶看来,不论是从文化脉络,还是文字记载、器物遗存等多方面来看,两者都存在联系,共同绘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恢弘篇章。
甲骨记载、时期重合
中原与古蜀的互动可追溯至早期中国
“考古证明,双流有1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而安阳同样有着10万年的历史,自旧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分布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见证着人类早期活动的足迹。”李晶表示,此次安阳博物馆文物走进广都博物馆,完成了一次古老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安阳的历史是中原文明发展的缩影,十万年的人类活动史、晚商都城的政治地位、周易等文化的诞生,以及与周边文明的交融,共同构筑了其“悠久且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见证着中原大地的文明进程,更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永恒特质。至商代晚期,安阳更成为中原地区首个有文献记载且被考古学证实的都城——殷墟,这一时期它作为政治经济中心达到鼎盛,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为后世留下了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珍贵实证。
展开剩余64%而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的互动可追溯至早期中国。李晶举例表示,甲骨文中关于“蜀”的记载多达70余条,“王于蜀”“伐蜀”等记录清晰表明,商代晚期中原与古蜀已存在密切交流。“殷墟周边区域青铜文明,北到草原青铜文化、南至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以殷墟文化为坐标及参照,它们的年代更加准确,文化内涵也更加清晰。”李晶表示,中原与周边地区在相互学习中融合,开启了新的文化发展阶段,“从时空维度看,殷墟时期与古蜀三星堆时期是有重合的。这种跨越地域的文明对话,正是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
头顶“大口尊”、出土众多“同款”
文物实证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此次“殷墟瑰宝”展览百余件珍贵文物当中,观众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从青铜器到玉器,从礼器到乐器,不论是造型还是纹样,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和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艺术风格上是有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更多的是来自中原对三星堆的影响,如青铜器的铸造、器型、纹饰等方面。在李晶看来,这也是两地文明交流的有力证明。
“比如,三星堆出土的‘跪坐顶尊小铜人’‘青铜骑兽顶尊人像’中,人像头上都顶着极富中原特色的大口尊。”李晶说道,她认为,这种头顶尊造型,或许也是古蜀人对商王朝的一种致敬。除此之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有尊、罍、壶、瓿、觚、盘等,尤以尊和罍的数量最多。有的器物纹饰制作精细,羽状列鳍纹极为流行,或与殷墟青铜器有直接联系。有的器物合金铅锡量较高,器物表面泛银白色,或与汉水流域青铜器有关。有的器型高大厚重,纹饰制作稍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器有关。
除此之外,此次来到广都博物馆的还有金沙遗址“同款”石磬、玉璧、玉琮等等。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也彰显出古蜀文明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些与中原地区相似度较高,却又有着蜀地自身特色的器物,显示了三星堆的青铜工艺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又有独特的创造。”李晶表示。
成都日锦观新闻 记者/图片王茹懿 部分图据资料图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钟婧玥 审核 段祯
发布于:四川省国内配资平台排名.长富资本.短期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