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事热点观察者
一道来自伊朗圣城的宗教法令,将美以色两位西方领导人置于全球极端分子的瞄准镜下。——题记
库姆的宗教审判庭上,98岁的大阿亚图拉纳赛尔·马卡雷姆·斯拉兹缓缓念出判决。这位伊朗什叶派最高宗教权威以“穆哈里卜”(与真主为敌者)的罪名,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布全球追杀令——一项具有宗教法律效力的“法特瓦”。
根据伊朗法律,被认定为此类罪行者将面临死刑、钉十字架、断肢或流放等严酷刑罚。这份法令明确授权全球穆斯林:“所有穆斯林皆有责任使其悔过,若在执行过程中殉难,将获得真主的嘉奖。”
这不是空洞的威胁。历史在回响:1989年,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对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发布的类似法令,让鲁西迪隐匿三十余年仍身中十刀,其日文译者更惨遭杀害。
宗教武器的致命威力,法特瓦的全球杀伤链
在伊斯兰教法体系中,“法特瓦”绝非普通声明,而是具有神圣约束力的宗教裁决。尤其当它来自“大阿亚图拉”——什叶派最高宗教学者头衔,其效力对全球数百万信徒等同于行动指令。
马卡雷姆·斯拉兹的地位不可小觑。作为伊朗什叶派宗教界的顶尖人物,他的教令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也门等地的什叶派社群中具有深远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直接转化为行动力——法令赋予“个人执行权”,无需国家机关介入,任何虔诚信徒都可自主行动。
教令的措辞充满宗教审判色彩:“那些威胁伊斯兰领袖与完整性的人应被视为军阀”。它以祈祷作结,祈求真主护佑穆斯林免受“敌人”伤害,并期盼什叶派救世主马赫迪早日降临。
这种将政治对手宗教化的手段,把国家冲突转化为神圣战争。
导火索与火药桶,军事打击点燃宗教复仇
此次“法特瓦”的导火索埋藏于六月的战火硝烟中。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与军事基地发动空袭,造成多名高级科学家与军官死亡。伊朗随后向以色列城市发射弹道导弹报复。一周后,美军加入冲突,精准打击三处伊朗核设施。
伊朗损失惨重:60余名高级指挥官与核科学家遇难,核设施严重损毁,德黑兰市中心举行万人国葬。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证实:“美军对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核设施的袭击已严重削弱伊朗铀浓缩能力。”
火上浇油的是特朗普的挑衅性言论。他公开宣称“知道哈梅内伊的位置”,并暗示可能采取暗杀行动:“他会为他的傲慢付出代价。”
在什叶派信仰体系中,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拥有“马尔贾”的神圣地位。对他的威胁不仅被视为政治宣战,更被解读为对整个宗教本体的亵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随即反击,谴责特朗普的言论“不可接受”。
国家机器的双面战术,黑白脸的国际博弈
伊朗政权在此次事件中展现出精巧的双轨战略。宗教系统发布追杀令的同时,政府系统则诉诸国际法律框架。黑白脸配合默契。
就在“法特瓦”发布次日,伊朗外长正式致函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安理会认定美以对伊朗的袭击构成“侵略行径”,并通过联合国机制追究法律责任。信中强调:“赔偿与战争责任追究不仅是伊朗的国家主张,也是捍卫国际法基本准则的必要步骤。”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伊朗拆除了联合国在其核设施内的所有监控摄像头,使国际社会对伊朗核活动陷入“盲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警告:“几个月之内,他们就可能让几台级联的离心机运转起来,生产出浓缩铀。”
这种双轨策略折射出伊朗的战略困境:在常规军事力量无法与美以抗衡的情况下,宗教动员成为非对称战争的有力武器。一位英籍伊朗评论员尖锐指出,此法令实为“国家支持的全球恐怖主义煽动行为”。
全球网络的危险动员,圣战召唤的响应
“法特瓦”的全球动员机制迅速启动。法令发布不到48小时,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民兵组织纷纷表态支持。
这些组织不仅停留在口头声援,更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提升警戒级别、加强情报收集、开展针对性战术训练。多个组织发布宣传视频,背景中马卡雷姆的画像被高举如战旗。
特朗普安保团队已进入“战时状态”:全天候监控、私人安保升级、行程高度保密。以色列的反应更为直接:重兵部署黎巴嫩边境,安全部门对内塔尼亚胡的出行计划全面洗牌,其家人也被列入“高风险保护名单”。
美国国务院随即发布全球警告,将中东地区安全等级提升至橙色(第二高级别)。不同于国家间军事对抗,宗教号召下的个体恐怖袭击防不胜防——可能是市集商贩,也可能是快递员。
国际秩序的崩塌时刻,双重标准的恶性循环
此次事件凸显国际规则体系的双重标准与脆弱性。今年2月,特朗普曾签署行政令制裁国际刑事法院(ICC),因其对内塔尼亚胡发出战争罪逮捕令。
国际刑事法院指控内塔尼亚胡至少在2023年10月8日至2024年5月20日期间犯下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包括“利用饥饿作为战争工具以及谋杀、迫害和其他不人道行为”。
特朗普指责ICC“不恰当地针对美国和以色列”,并对支持调查的法院官员实施财务和签证制裁。这种对待国际法的功利主义态度,与伊朗的宗教追杀令形成镜像——双方都在破坏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
当美国以国内法凌驾国际司法,伊朗则以宗教法取代国际规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琪悦指出:“美国对待国际刑事法院的态度与其在南海仲裁案中支持菲律宾滥用管辖权明显不同,反映出美国以双重标准适用国际法规则。”
长远阴影与历史回响,追杀令的永恒威胁
“法特瓦”的恐怖在于其超越时空的效力。鲁西迪案已证明:即使过去三十余年,那道宗教追杀令仍在寻找目标。
2023年,鲁西迪在纽约演讲时遇刺,身中十刀。袭击者直言自己“只是执行法特瓦”。这种潜伏性威胁将伴随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终生,无论他们身处何位。
什叶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伊拉克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保持沉默,纳杰夫宗教学院有学者私下质疑:“不能因为一句话,就将人定义为‘敌神者’。”但这种温和声音在激进浪潮中微弱无力。
特朗普近日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总统是“非常危险的职业”,提到去年宾夕法尼亚州竞选集会遭枪击事件:“给自己的耳朵留下了后遗症。”他更语出惊人:“如果有人早点告诉我这件事,可能我就不会参选了。”
德黑兰街头,哈梅内伊的巨幅画像下聚集着高呼口号的青年;华盛顿特勤局内,特工们正重新规划总统的出行路线;特拉维夫的安全会议室内,摩萨德官员分析着来自黎巴嫩边境的情报。
当特朗普抱怨总统职位风险太高时,他或许尚未意识到:那道来自库姆的法特瓦,已经将他和内塔尼亚胡的名字刻进宗教极端分子的永恒追杀名单。
伊朗核设施被毁的废墟中,监控摄像头已被拆除。联合国监督人员无奈地看着空白屏幕,而世界的另一端,信仰驱动的复仇机器已然启动。
国内配资平台排名.长富资本.短期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